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17-03-17 瀏覽次數:288
王培安副主任介紹說,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數據,截至2015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戶共有838.5萬戶,占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數的44.1%。目前,國家衛計委已經核實核準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戶中患病人數734萬人,全面掌握農村貧困人口患病情況。從病種看,發病率前十的病種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關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性精神病、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惡性腫瘤、老年癡呆、老年性白內障,其中心血管疾病占22.8%,腦血管疾病占17.6%,是貧困人口中發病率最高的兩個病種。“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農村貧困人口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保障農村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意義重大。”
為進一步完善全面醫保制度,2016年新農合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達到420元,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50%和75%左右。大病保險人均籌資新增10元,中央財政安排醫療救助資金160億元,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防大病、兜底線作用進一步增強。在此基礎上,健康扶貧通過實行傾斜性醫保政策、精準支付政策、便民服務措施等,切實減輕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概括為“三覆蓋、兩傾斜、兩加大、一窗口”。對此,王培安副主任解釋說,“三覆蓋”就是新農合、大病保險和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三項制度對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覆蓋。農村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個人繳費部分按規定由財政給予補貼,新農合新增籌資加大對大病保險的支持力度,將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得到基本醫療保障,建立兜底保障機制。
“兩傾斜”就是新農合、大病保險對農村貧困人口實行政策傾斜。率先在貧困地區全面實施門診統籌,提高統籌層級和門診報銷水平,切實解決慢性病患者長期門診治療費用報銷問題。提高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2016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完善大病保險政策,通過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和封頂線等措施,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
“兩加大”就是加大商業健康保險和臨時救助對健康扶貧的支持力度。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健康扶貧相關的保險產品,推動貧困地區政府為農村貧困人口購買健康扶貧補充保險。對于突發重大疾病暫時無法得到家庭支持、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患者,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并積極通過公益慈善組織等發動社會力量救助。
“一窗口”就是定點醫療機構設立綜合服務窗口,實行貧困人口縣域內住院治療先診療后付費,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保障措施實行“一站式”信息對接和即時結算,貧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時支付自負醫療費用。
在這方面,地方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目前,江西、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超常規舉措,將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90%以上,實現兜底保障。例如,江西省農村貧困人口新農合報銷不設起付線,大病保險起付線下降50%、補償比例提高10%,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貧困人口購買大病補充保險,按照每人每年90元的統一籌資標準,由市、縣財政按2:8比例出資。新農合目錄內住院醫療費用,按現行新農合政策和新農合大病保險政策補償后,剩余部分大病補充保險補償90%,個人僅負擔10%。
據統計,2016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住院實際補償比達到67.6%,74%的貧困縣實現了農村貧困人口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脫貧攻堅“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從目前實踐來看,健康扶貧如何做到“精準”?王培安副主任告訴記者,只有底數清,情況明,才能做到精準施策。據悉,2016年國家衛計委組織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動員80萬基層衛生計生人員逐戶、逐人、逐病核實核準農村貧困人口患病情況,建立了健康扶貧管理數據庫,為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數據和決策支持。在此基礎上,組織對大病和慢性病貧困患者進行分類救治,能夠一次性治愈的,集中力量進行治療;需要住院維持治療的,由就近具備能力的醫療機構實施治療;需要長期治療和康復的,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上級醫療機構指導下實施治療和康復管理;2016年全國分類救治貧困患者200多萬人。同時,我委在貴州、四川、山西、陜西、安徽、河南、江西和寧夏8省區啟動大病集中救治工作試點,對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終末期腎病、兒童白血病和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等大病患者進行集中救治,今年2月,這項工作已經在全國全面實施。
眾多因病致貧返貧的案例,很多都是缺乏優質基層醫療資源導致“小病拖大、大病拖重”,對此,王培安副主任表示:“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薄弱環節。提高基層服務能力,是聯結醫改五項重點改革的重要紐帶。強基層,就是要把工作的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把更多的人才、技術引向基層,切實增強基層的服務能力。一是編制實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設規劃》,取消貧困地區縣級和西部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配套資金。2016年,國家衛計委已支持包含貧困地區在內的縣級醫院建設項目400個、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建設項目200個、縣級疾控機構建設項目196個。二是協調安排全國889家三級醫院對口幫扶所有貧困縣的1149家縣級醫院,近萬名城市三級醫院醫生在貧困縣縣級醫院進行蹲點幫扶,幫助貧困縣醫院開展重點專科建設,開展門診625萬人次,開展手術11萬臺次。三是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等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繼續加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力度,招收名額較2015年增長8%。啟動實施助理全科醫生培訓,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部貧困地區招收助理全科醫生5000人,進一步解決貧困地區人才短缺、技術薄弱等問題。
最后,王培安副主任強調說,2017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將深入貫徹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的政策舉措,以兜底保障為重點,以分類救治為主要抓手,將健康扶貧落實到人、精準到病,切實解決貧困人口大病、慢性病治療和保障問題,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