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17-03-17 瀏覽次數:350
3月3日,本地網友在報料平臺發帖稱:進入馬應龍大藥房網上旗艦店,搜索處方藥提交需求,不需上傳任何處方,店鋪也不會與購買人聯系,默認快遞送藥貨到付款,涉嫌變相銷售處方藥。
6日,記者為證實該網友的報料是否屬實,親自網購抗生素。馬應龍大藥房旗艦店和實體藥店一樣,有專門的處方藥區域,點開任何一種處方藥的頁面,都能看到這樣的提示:本品為處方藥,立即預定后藥師將與您電話聯系。
記者搜索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出產的一種廣譜抗生素,同樣的包裝、同樣的規格,該藥網上售價為122元,而在武漢某部屬大醫院憑醫生處方拿藥的價格為200元。隨后,記者提交需求,購買2盒該抗生素。在收貨人姓名、地址和手機號的下方,系統提供拍照上傳處方的操作,但記者并未提交處方,訂單生成后“處方信息”一欄顯示“未上傳”。此后,該需求一直處于“審核中”狀態,但沒有任何自稱是藥師的工作人員聯系記者。當晚9點半,記者發現該訂單已經審核通過。
第二天中午,快遞員送貨上門,記者當場拆封,在國家食藥監局的官網和藥品電子監管網上查到了該抗生素的生產批號和電子監管碼,證實該藥是通過正規渠道銷售的真藥。快遞員稱,任何一家網上商城銷售的藥品都是貨到付款,不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
有實體店也不主動過問處方
湖北共有12家網上藥店在國家食藥監局注冊,武漢馬應龍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撥通該公司總部的電話,詢問為什么不憑處方就能買到處方藥。工作人員解釋稱,不是所有的處方藥都必須嚴格憑處方才能賣,至于哪些必須憑處方賣,她也說不清楚,然后她又說如果患者提交處方,后臺審核需要等好幾天。
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內多家實體藥店,發現處方藥的區域都有明顯提示:憑醫師處方銷售、購買和使用。有一家藥店還在柜臺上擺出“藥師離崗暫停銷售處方藥”的牌子。
其中兩家實體藥店正在出售或曾經賣過該抗生素,價格比網上藥店還便宜。記者問起是否要看處方,營業員才表示要憑處方購買,并透露憑病歷也可以。
市民王先生經常為父親購買一種治療高血壓的處方藥,卻沒有一家藥店看過處方。“患慢性病的老人一般都清楚藥物的劑量和用法,不需要專程到醫院開處方。”王先生認為藥店看不看處方無所謂,非要憑處方賣反而給患者增添麻煩。
亂賣處方藥該罰
昨天,記者向武漢市食藥監局市場處反映網上藥店的違規行為,工作人員建議廣大市民遇到類似情況可撥打12331舉報。
據了解,依照國家相關規定,藥品生產、經營企業不得以任何方式直接向病患者推薦、銷售處方藥。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銷售、購買和使用。零售藥店對處方必須留存2年以上備查。藥品零售企業不憑處方銷售處方藥,責令其限期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處以一千元以下的罰款。另外,藥品生產、經營企業不得采用郵售、互聯網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眾銷售處方藥,違者責令其改正,給予警告,并處銷售藥品貨值金額二倍以下的罰款,但是最高不超過三萬元。
哪些處方藥必須嚴格憑處方銷售?注射劑、醫療用毒性藥品、二類精神藥品、其他按興奮劑管理的藥品、精神障礙治療藥、抗病毒藥(逆轉錄酶抑制劑和蛋白酶抑制劑)、腫瘤治療藥、復方甘草片、抗菌素,含麻黃堿復方制劑和激素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必須憑處方銷售的藥品,必須憑處方銷售。對需要長期使用固定藥物控制和治療的慢性疾病用藥,以及急癥、急救用藥,顧客實在不能提供處方的,可在駐店藥師的指導下,憑病歷醫囑登記銷售。
濫用處方藥有害
市民不憑處方就能買到處方藥看似方便,其實為自身健康埋下了隱患。市食藥監局的相關負責人明確指出,憑處方銷售處方藥是防止藥物濫用、確保消費者用藥安全。濫用處方藥不僅損害患者健康,還嚴重浪費醫療資源。其中,被濫用最為突出的處方藥當屬抗生素。
武漢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的主治醫師周黎也特別提醒廣大老年患者,同一種疾病癥狀可由不同的病因導致,缺乏專業醫師的診斷,患者擅自用藥治療極容易不對癥。即便是看似穩定的慢性病,病情也在隨時發生變化,患者須遵醫囑定期復查、憑處方開藥。
針對市民反映頻繁到醫院開處方麻煩的顧慮,周黎解釋說衛生監督部門對于醫生開具處方有明確規定:急性病最多開3天的藥,慢性病最多開7天的藥。“這是對患者的健康負責。”針對市民反映藥店的藥價較便宜的現實,周黎介紹目前市屬醫院采購的西藥實行“零加成”,即不加價。“醫院的藥價跟藥店的差不多,患者不必為了省錢而冒險。”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