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21-01-22 瀏覽次數:88
2021年1月7日,費城。專注于發現和開發創新的免疫療法的CARISMA Therapeutics Inc.宣布完成4700萬美元B輪融資,使得公司累計融資近1.09億美元。
B輪投資由Symbiosis II,LLC牽頭,新投資者Solasta Ventures和Livzon Pharmaceutical Group Inc.(麗珠醫藥集團)進行了投資。此外,該輪融資還包括AbbVie Ventures,HealthCap,Wellington Partners,IP Group,TPG Biotech,Agent Capital和MRL Ventures Fund。
2018年6月27日,該公司宣布完成了5300萬美元A輪融資。A輪融資由AbbVie Ventures和HealthCap牽頭,其中包括現有的種子投資者IP Group,Penn Medicine和Grazia Equity也參與,新的投資者Wellington Partners, TPG Biotech, MRL Ventures Fund和Agent Capital。
這筆資金將用于推進當前的研發和發現項目,包括CARISMA的主要候選藥物CT-0508(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靶向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CAR-M))的I期臨床試驗。該機構最近啟動了CAR-M的同類研究,首次人類研究的試驗入組和患者篩選。這筆資金還將使CARISMA能夠進一步開發其專有的工程巨噬細胞平臺,繼續擴展癌癥適應癥的管線,并使該平臺能夠應用于癌癥以外的疾病領域。
CARISMA Therapeutics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teven Kelly表示:“我們正處于領先的轉折點,我們的牽頭項目已正式進入評估的臨床試驗階段。這筆額外的資金將使我們能夠進一步推進評估工程巨噬細胞潛力的使命。” “我們感謝包括SymBiosis II,LLC在內的新的和現有的投資者的支持,SymBiosis II,LLC在專注于腫瘤學和生物治療公司的投資方面擁有良好的往績。”
CARISMA的發現和開發工作集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開發的專有CAR-M平臺上,該平臺旨在解決其他細胞療法在治療實體瘤時遇到的挑戰,例如腫瘤部位的遞送受限,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和腫瘤相關抗原的異質表達。CARISMA的臨床前發現在《用于癌癥免疫療法的人類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中概述,并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2020年3月)上,表明CAR-M療法可能具有克服這些挑戰的潛力。
CARISMA的目標是成為第一家為晚期實體瘤患者開發基于CAR-M的療法的公司,并正在美國的兩個研究中心: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啟動CT-0508(針對HER2的CAR-M)的I期臨床試驗。CARISMA在臨床前測試中對CT-0508的研究已經顯示出其CAR-M平臺的潛力以及在多個治療領域(包括HER2過表達的實體瘤)的潛在適用性,這一初步的臨床研究將對此進行探討。
“我們很高興看到多年來對CAR-M平臺潛力的研究最終在這項人類首次臨床試驗中達到了頂峰,” Michael Klichinsky, PharmD, PhD, CAR-M技術共同發明人, CARISMA Therapeutics科學聯合創始人兼發現副總裁。“這將是工程巨噬細胞首次用于臨床試驗,我們期待進一步評估其對患者的潛在影響。”
關于CARISMA Therapeutics Inc.
CARISMA Therapeutics Inc.是一家生物制藥公司,致力于開發針對工程巨噬細胞的差異化專有細胞治療平臺,這些細胞在先天和適應性免疫應答中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平臺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的第一個應用項目是用于治療實體瘤的自體嵌合抗原受體(CAR)巨噬細胞。CARISMA Therapeutics總部位于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和艾布拉姆森癌癥中心的血液腫瘤學助理教授Saar Gill博士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都是CARISMA的共同創始人,并持有該公司的股權。CARISMA已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Penn擁有的某些知識產權許可,Perelman醫學院的Gill博士實驗室獲得了該公司的贊助研究資金。Penn和Gill博士將來也可能有權從CARISMA許可和選擇的技術中獲得額外的經濟利益。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