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24-11-18 瀏覽次數:37
2024年11月16日,2024中國整合腫瘤學大會(CCHIO)在西安隆重召開。會議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陜西省抗癌協會承辦。本次大會以“腫瘤防治 贏在整合”為核心主題,深入探討腫瘤整合醫療、精準醫學、轉化醫學等前沿議題、構建交流平臺、深化科研討論、激發創新思維、共謀“生命健康”的全球策略。 大會覆蓋廣泛,76家媒體競相參與,開幕式的直播盛況空前,在線總觀看達到7229萬人次,創下了歷屆大會的新紀錄,展現了大會的非凡影響力和學術魅力。
“合之匯”點亮“整合之夢”2024CCHIO開幕式
一場名為“合之匯”的視覺和聽覺盛宴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內涵點亮了2024“整合之夢”, 作品以長河為喻,展現了人類文明與醫學發展之旅;源起軸心時代,四大文明催生醫學萌芽;流經歷史長河,仁智交織指引醫學方向;匯聚新思想,整合醫學應運而生。“合之匯”以古今智慧,中西合璧的形式,直觀呈現了人類文明與醫學的緊密相連,強調了新時代仁智并行、整合創新的重要性。展現了醫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為CCHIO大會的開幕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會議由大會執行主席、中國抗癌協會副秘書長聶勇戰教授主持。
開幕式唱響合之匯
CACA十七項舉措推動中國腫瘤防控事業
大會主席、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在致辭中指出,2024 CCHIO大會在歷史悠久的西安召開,得到了國內外醫務工作者、患者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支持,為與會專家學者搭建交流平臺,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索未來發展趨勢。2024年恰逢中國抗癌協會成立40周年之際,會議同期舉辦了2024中國整合腫瘤學科普大會暨中國抗癌協會40周年文化活動,同樣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反響。會議同期,由亞洲腫瘤學會主辦的第四屆亞洲腫瘤學大會(AOS)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CCHIO的國際視野,也彰顯了中國在腫瘤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樊代明院士表示,中國抗癌協會作為全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腫瘤學術組織,一直倡導“整合腫瘤學”的學術理念,近年來傾力推進“建大軍、開大會、寫大書、立大規、辦大刊、開大講、進大學、繪大圖、舉大考、立大項、發大作、頒大獎、明大勢、開大播、建大營、拓大疆、結大果”十七項重要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成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乃至全球腫瘤防治事業不斷前進。
樊代明院士強調,整合腫瘤學不僅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未來在抗癌的道路上,中國抗癌協會將與全球同行一起,共筑“整合之夢”,共鑄“生命之河”。
腫瘤防治,贏在整合 UlCC攜手CACA共克癌癥
國際抗癌聯盟首席執行官Cary Adams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癌癥是全人類共同的挑戰, 很高興看到中國抗癌協會在推動中國腫瘤防治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無論是更適合中國腫瘤患者的CACA指南的出版,還是腫瘤科普工作的開展,都對公眾提高癌癥預防和早診早治的意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減輕全球癌癥負擔和改善治療效果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與貢獻。
最后Cary Adams教授強調,“腫瘤防治,贏在整合”與國際抗癌聯盟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未來也期待與中國抗癌協會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實踐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力求讓每一位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共同減少全球癌癥負擔。
癌癥防治 整合發展提升中國腫瘤防治水平
沈洪兵院士代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他強調,癌癥作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黨和國家對癌癥的防治工作也格外重視。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將癌癥防治納入健康中國行動這一重要的專項行動;國家、省、市、縣四級癌癥防治網絡也在持續完善;優質癌癥防治資源下沉布局日漸均衡;癌癥防治機構能力顯著增強;防癌科普知識普及度加大;種種舉措使得癌癥的篩查、早診早治、規范化管理及生存率均得到了顯著提升。
面對當前癌癥防治工作的挑戰,他提出了四點建議:促進內部資源融合、促進外部學科融合、促進更開放的科研合作融合、促進更溫暖的醫學人文融合。他表示,期望CCHIO大會為推動腫瘤醫學事業發展和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宏偉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
2024 CCHIO頒獎及新書發布
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頒獎儀式
開幕式上,舉行了2024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青年科學家獎頒獎儀式。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作為全國腫瘤醫學領域唯一的社會科技獎勵,代表了該領域中的高學術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青年科學家獎的設立旨在表彰和獎勵在腫瘤醫療、科研、教育崗位上勇于創新并做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
中國抗癌協會秘書長趙勇宣讀了獲獎名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馬飛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葉定偉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陳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郭偉教授榮獲2024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為獲獎嘉賓頒獎。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江一舟、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柳娜、海軍軍醫大學國家肝癌科學中心陳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劉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李全林、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時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丁元、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黃崇標、上海交通大學丁顯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高亦博這10位榮獲2024年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科學家獎。
2024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和青年科學家獎的頒發,不僅是對獲獎者個人和團隊在腫瘤醫學領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的認可,更是對中國乃至全球腫瘤防治事業的一次重要推動。
CACA指南瘤種篇(2025版)正式發布
2022-2023年,中國抗癌協會組織13000余位權威專家,編寫完成《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在全國開展100場“CACA指南發布暨精讀巡講”,直播觀看累計超26億人次!基于CACA指南每三年修訂一次的更新策略,CACA秉承“觀點匯合、學科融合、技術整合”的學術理念,匯集瘤種相關多學科專委會精英力量,集體完成2025版CACA指南瘤種篇更新工作。
本次更新聚焦中國人群的流行病學特征、遺傳背景、原創研究成果及診療防控特色。內容增加近1/3,新增編委1260余人,納入中國證據達40%;同時加強與2023版CACA技術指南的深度融合,實現瘤種與技術雙輪驅動,加速推動中國腫瘤防治與全球接軌,成為推動我國腫瘤整合診療邁向精準化、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開幕式上,與會專家共同見證了2025版《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瘤種篇)正式發布這一榮耀時刻!
主旨報告展現中國智慧
在開幕式的余韻中,與會學者迎來了主旨報告環節,本環節由中國腫瘤學界的領軍人物郝希山院士、林東昕院士、張旭院士、樊嘉院士、徐兵河院士、馬駿院士、卞修武院士擔任主持,共同見證七位中國腫瘤學專家帶來重磅主題演講,呈現中國腫瘤學界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討和塑造腫瘤學的未來。
于君教授:微生態與腫瘤
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她所在團隊率先開展了微生態與消化系統腫瘤的系統創新性研究,揭示了腸道中細菌、病毒、真菌和古菌各層面的異常與消化系統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這一重要發現。此外,采用糞菌移植證實,大腸癌患者糞便可促進小鼠腸癌發生,發現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和Peptostreptococcus stomatis為大腸癌的新型驅動菌。
在胃癌方面,于君教授團隊證實,胃黏膜微生態改變誘發胃癌 (Gut 2018),發現了新型胃癌致病菌Streptococcus angionius并闡明其機制(Cell 2024)。臨床應用方面,發現了腺瘤-腸癌進展中改變的微生物和代謝物,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早期診斷標志物 。另外,于君教授團隊還發現了益生菌抑制腸癌和肝癌的作用及機制;揭示了腸道細菌及代謝物可以影響免疫治療療效。綜合來看,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系統腫瘤中發揮重要作用,具有巨大的臨床應用潛力。
周圣濤教授:微環境與腫瘤
四川大學周圣濤教授表示,腫瘤免疫治療為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帶來了突破性進展。目前雖然免疫治療方法在臨床腫瘤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患者總體治療反應率低于30%,且臨床副作用較大。腫瘤免疫治療耐藥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生存時間,給患者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腫瘤免疫治療耐藥分為原發性耐藥和繼發性耐藥,其中原發性免疫治療耐藥的腫瘤統稱為免疫冷腫瘤,預后極差。
周圣濤教授團隊聚焦腫瘤免疫治療中普遍存在的腫瘤免疫微生態失衡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探索,系統開展了一系列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分別為:①腫瘤細胞內在突變負荷低,缺乏免疫源性抗原繼發有效抗腫瘤免疫反應;②腫瘤免疫微生態系統失衡,主要以微環境中T細胞浸潤少、MHC分子低表達、髓系細胞浸潤高為特征;③臨床缺乏有效針對腫瘤免疫微生態失衡的聯合治療增敏手段和預測體系。
范理宏教授:線粒體與腫瘤
上海交通大學范理宏教授表示,全球/中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目前尚缺乏防治結合的技術與策略。線粒體在炎癌轉化、腫瘤免疫微環境中發揮關鍵作用,對于臨床研發新策略具有重要價值。 范理宏教授團隊運用整合醫學思維,提出“中醫藥修復失衡線粒體改善癌癥免疫微環境”新理論,研發運用中醫藥系統重激活受損線粒體+局部消融技術治療早期肺癌并防止再發新技術,研究發現中藥單體分子黃芩素可通過誘導cGAS的液固相變,減少mtDNA的釋放及cGAS的激活,抑制炎癌轉化,對于早期肺癌的防治意義重大。范理宏教授團隊發展了中西醫整合一體化肺癌防治新策略,開發了系列專利并進行臨床研究驗證,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逐漸形成中西醫聯合修復線粒體的臨床與基礎體系,已牽頭發表中西醫專家共識,填補了此領域的國際空白。
李文斌教授:分子檢測與整合診治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李文斌教授表示,隨著腫瘤分子診斷發展及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興方法應用,極大提高肺癌診治有效率。然而,我國分子病理技術創新與國外仍有差距,精準診斷體系在國內尚不完善。 基于此,李文斌教授開展的項目聚焦多組學檢測新技術、臨床路徑優化和免疫治療療效預測等關鍵問題,建立多組學分子病理檢測新技術平臺,精準指導肺癌診治。揭示復雜融合對于分子病理診斷和精準治療重要意義,將融合陽性患者漏診率從6.5%下降到0.1%,并寫入多個國際指南;建立多組學、多模態人工智能模型預測免疫治療療效,準確率高達70%,遠高于國際現有水平,研發分子診斷試劑盒并進行臨床轉化;牽頭制定多項國際和國內分子病理診斷指南和專家共識,解決臨床應用技術瓶頸,推動行業發展。
趙洪云教授:整合思維與新藥研發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趙洪云教授表示,腫瘤藥物治療常面臨后線治療無藥可用,前線治療藥物效果有待提高的困境。目前,全球有3500萬患者帶瘤生存,亟需新藥治療。腫瘤新藥研發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而早期臨床研究更是面臨諸多挑戰。近年來,中國腫瘤新藥研發飛速發展,創新藥臨床研究更是逐步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
趙洪云教授團隊致力于腫瘤創新藥早期臨床研究,該報告通過介紹BL-B01D1和特瑞普利單抗新藥成功研發的案例,突出整合外部、中部及內部資源、推動中國抗腫瘤新藥創新研發的重大意義。在內部整合方面,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I期病房為例,經過十年不懈努力打造為亞洲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抗腫瘤一期病房。總之,整合推動創新的重大策略是中國抗腫瘤新藥研發的核心戰略,最終推動中國創新藥研究乘風破浪、舉世矚目!
石丘玲教授:生命長度與生存質量
重慶醫科大學石丘玲教授表示,提升生活質量是腫瘤整合醫療的核心目標之一。現有醫療模式下,患者住院時間短,出院后缺乏專業照護,致疾病和治療相關癥狀不能得到及時處理,生活質量低下。
2017年開始,重慶醫科大學、四川省腫瘤醫院和美國安德森癌癥中心聯合,采用患者報告結局(PRO)這一臨床測量新方法對患者癥狀進行評估,將主觀感受數字化,并通過預設閾值預警醫護,啟動醫療干預,成功構建了數智化PRO癥狀“監測-預警-干預”(ePRO-MAI)模式,該模式在肺癌術后患者中展示了降低并發癥、加速康復及提升生活質量的效果。同時,研究創新了PRO評估模式,建立了患者看得懂,醫護用得上的模塊化主觀感受評估體系,已在國內及歐美肺癌外科研究及患者管理實踐中廣泛應用。
田艷濤教授:科學研究與科學普及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田艷濤教授表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面對腫瘤這一重大疾病,有必要通過加大腫瘤防治知識的科普力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從科普活動、科普作品、科普宣傳、科普研究等多方面發力,打造腫瘤科普新高地。在科普活動上,將全天候科普與重要節點相結合,每年舉辦近百場大型科普活動,累計觸達人次超10億,組織編寫《CACA指南-癌前病變》并在全國范圍精讀巡講,打造國內第一個醫生腫瘤科普能力提升項目“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科普訓練營”。
在科普作品上,編寫系列精品科普圖書,收獲各級科普獎勵,版權輸出俄羅斯、越南等國。在科普宣傳上,利用短視頻平臺持續發力,不斷拓展科普受眾,首創“政論式腫瘤科普”,多家央媒轉載,引發科普宣傳大討論。在科普研究上,科普專委會摸底調研國內腫瘤科學普及工作,充分梳理歐美、日韓等國腫瘤科普現狀與經驗,出版《中國腫瘤科普之聲》,填補了我國腫瘤科普調研領域空白。
化療與話療一場靈魂的深度對話
CCHIO不僅是腫瘤學學術交流的盛會,也是藝術與醫學交融的平臺。一場醫學人文專場的跨界對話在主會場上演,大會主席樊代明院士、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中國愛樂樂團副團長夏小湯、著名演員張嘉益為本場嘉賓,在醫學的嚴謹與藝術的溫情之間,從不同維度圍繞藝術與治愈展開深入對話。在化療與話療的碰撞間,幾位嘉賓為與會者呈現一場心靈盛宴。
通過藝術療愈,我們相信患者能夠在治療過程中找到情感的出口,實現心靈的慰藉和自我發現。這種跨學科的融合,既體現了醫學人文精神,也為腫瘤患者的治療與康復之路增添了溫暖和希望。而藝術與治愈的深度融合,這樣一場靈魂的跨界對話,也為眾多與會者帶來更深層次的智慧啟迪。
CCHIO由中國抗癌協會創辦于2000年,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歷史,是國內極具影響力的腫瘤領域學術大會。多年來,中國抗癌協會一直秉承“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的整合醫學理念。大會以“前沿、高端、綜合、交叉”為特色,是國內腫瘤學界規模最大、覆蓋學科最廣、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盛會,為推動我國腫瘤防控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4CCHIO設置了院士論壇、基地建設主體專場、名家外科專場、學科前沿專場、CACA-國際期刊、CACA-國際組織專場、指南解讀專場、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改革、科普訓練營等主題專場,同期舉辦了2024中國整合腫瘤學科普大會、中國抗癌協會40周年文化活動及第四屆亞洲腫瘤學大會(AOS)。大會內容豐富多彩,覆蓋了腫瘤學領域的各個方面,激發了“科學防癌,專業抗癌”的熱潮,為推動我國腫瘤防治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契機,精彩還在繼續。
文章來源:中國抗癌協會(微信公眾號)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