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民工有錢了卻不會花,舍棄工地食堂到不衛生的路邊攤就餐不利于健康,北京民工餐飲有限公司能讓他們的世界由暗轉亮。”一位選手在臺上激情洋溢地向評委陳述自己的創業理念。
近日,在第五屆北京市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決賽現場,記者發現像這樣極具社會情懷又“接地氣”的創業設計比比皆是。然而,在精彩的創業設計“路演”后,又有多少項目能夠真正“落地生根”呢?據相關人員透露,在對往屆參賽項目的分析中發現,能夠最終轉化落地的項目一般不超過10%,這也意味著許多“好點子”可能永遠觸摸不到現實的陽光。
“不為創業為拿獎”,創業大賽處境尷尬
“賽沃沃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建筑大學幾名在校學生的參賽項目。“可能在校大學生在洗澡時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冷水轉變成熱水時有很大一部分水都被白白浪費了。所以,我們設計了自動恒溫節水設備,據測算,一所學校年節水量可達4334.375立方米。”一位團隊成員告訴記者。
但是在問及以后是否會創業時,他笑著否認了。他說:“我現在已經大四了,畢業之后還是更傾向于先工作,畢竟我們的項目本身并不完善,許多設計也比較理想化,創業風險比較大。”
“那你們的創業設計豈不就閑置了?”記者追問道。
“其實我們就是奔著獲獎來的,這已經是我們第三次來參加類似的比賽了,前兩次連決賽都沒進,希望獲獎之后能對自己找工作有所幫助,畢竟現在的企業特別看重求職者的創新能力。”該學生坦白地說。
據記者了解,在前幾屆的參賽隊伍中,就算最終晉級決賽,但是能夠真正去創業的團隊也不超過10%。
設計方案稚嫩,難獲投資人青睞
擔任評委的清華紫光教育集團總經理李凌己,曾將如何提升創業的成功率比喻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他說,從一個想法到商業計劃書,到團隊,再到一個正式運營的公司,讓公司能夠真正活下去,這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
往年,大賽主辦方還為參賽學生設立了100萬元的創業基金,選手可以拿著自己的創業設計進行申請,但是最后真正能夠申請并且成功的團隊寥寥無幾。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委員黃侃認為,參賽的這些設計方案不能申請成功,與項目本身有很大關系,“這些設計方案略顯稚嫩,他們往往有一個較好的創業思想,但在整個項目設計、成本測算,包括對國家層面、制度層面的了解,以及產品的工業性試驗等,都還比較欠缺”。
大賽還特別設立了一個環節:選手通過“投資游說”吸引評委,可獲得價值4萬元的注資。主辦方解釋,這個環節的目的除了給選手提供投資資金外,也是為了讓他們更加貼近實戰。
李凌己認為,投資人比較看重團隊、經驗和執行能力、項目創意、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其中團隊建設是核心。
在看完比賽后,李凌己坦言:“從比賽的情況來看,參賽隊伍的團隊建設并不健全。這可能與大賽的定位是設計大賽有關,而且在校學生也缺乏相關的經驗,這也是許多參賽團隊最終選擇不去創業的原因。”
“真題真做”讓創業計劃不再是“一紙空文”
當前,創業大賽在各地風起云涌,但是在比賽落幕之后,又該如何提升創業的成功率,真正解決創業設計的轉化落地問題?
記者觀察發現,在今年的北京市大學生創業設計參賽項目中,很多設計靈感來源于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黃侃說:“這導致學生設計的產品很少能夠考慮到企業的需求,不能與之進行很好地對接,因此設計成果也不容易落地和產業化。為此,我們想做一個資源庫,把企業的需求在這個信息平臺上和我們的教學和學生的專業知識有機對接,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就更容易落地和產業化。此外,我們還可能設一些項目,推動大學生在校期間搞一些創業和科研成果的訓練,能夠‘真題真做’,題來自于產業碰到的一些問題,這樣使學生的創業思想更容易產業化。”
據黃侃介紹,未來一兩年,北京將在良鄉、沙河、中關村等高校聚集的地區,租賃一定的場地作為產業園、創業園,為大學生和企業面對面對接。
李凌己則從創業教育角度提出了看法:“創業教育應該指導學生往真實狀態走,然而現在大學的創業教育,絕大部分老師是沒有創業經歷的,相應的師資結構要進行調整。學校應該加強學生們的真實訓練,提供‘溫室創業’的過程,把學校里的咖啡店、復印店、小賣部,都交給學生打理、經營,這樣學生才能有真實的創業體驗。”